截至2023年,我市现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5家。2023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3.48亿元,同比增长22.5%,增加值增速26.57%。
产业名片
国家复合材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
产业现状
我市新能源产业现状
目前,我市新能源企业主要包括风电、光伏发电、生物质发电及垃圾发电等领域。风电企业主要有华润风电、龙源风电;光伏发电企业主要有湖北华电、中机国能;生物质发电企业主要有凯迪绿色能源、绿鑫生态科技;垃圾发电主要有恩菲环保能源。制造类企业主要包括储能电池、光伏逆变器、充放电设施、光伏组件等领域,龙头企业有比亚迪弗迪电池、赣锋锂电、双登集团、骆驼新能源、博格华纳、吉利科技。近年来,风能发电发展迅速,太阳能光伏趋于成熟,同时,我市大力发展储能应用,积极推广储能电站、风光储等领域的应用,在锂电池、光伏产业、电池储能技术等领域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优势。
我市新材料产业现状
我市新材料企业主要包括锂电池产业链关键材料、金属新材料、先进化工新材料、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、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领域。锂电池产业链关键材料企业主要有骆驼集团、湖北锂源、泽东新能源、川发龙蟒、云图控股、惠强新能源、碧拓新材料、宝武碳材料;金属新材料企业主要有立晋钢铁、武钢重材、新金洋资源、秦鸿新材料;先进化工新材料企业主要有回天新材、三沃航天、封神新材料、南洁高分子、隆胜四海新材料;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企业主要有海螺新材、新华光、九阳防水;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企业主要有国网合成绝缘子、汇尔杰新材料、嘉辐达节能科技。新材料产业在粘胶剂、光学材料、轮辋钢、耐碱玻璃纤维、特高压输变电绝缘子等市场领域处于领先地位,形成了一批隐形冠军企业和核心产品。回天新材是国内最大的胶粘剂生产企业,汇尔杰耐碱玻璃纤维始终保持国内占有率第一;襄阳国网绝缘子在瓷复合、空心化、智能光纤、硬质聚合物等各类绝缘子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批量生产;三沃航天建成华中地区首条功能化石墨烯中试生产线,并实现石墨烯海洋涂层材料应用技术突破,成功进入核电站市场。
产业优势
一是风光和矿产资源优势。从资源禀赋来看,我市风光优势明显,全年日照时数1800~2200小时,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5338.49MJ/㎡,在中部六省居于前列;年有效风速(风速在3-25m/s)2000~3000小时,低风速资源较为丰富。我市有各类矿产57种,其中保康已探明磷矿远景储量30亿吨以上,是全国八大磷矿第四位,谷城累计查明硅石矿控制和推断资源量约6228万吨(含21个采矿权),潜在资源约2亿吨,平均品位99.4%,质量和资源量均居全省首位;枣阳金红石矿储量居亚洲第一和世界第三。
二是承接平台优势。我市拥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、9个省级开发区、21个特色产业园区。2023年6月,我市有6个化工园区(襄城经济开发区余家湖化工园、谷城化工园区、老河口市化工园区、南漳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、宜城精细化工产业园、枣阳市化工工业园区),顺利通过省级认定,通过数量全省最多,占全省的15%,是全省化工大市中唯一一个全部通过认定的地市,6个园区认定核准的总规划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。
三是产业配套优势。我市以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为重点,协同推进新能源制造业发展,目前已招引比亚迪年产30GWh电池、赣锋锂电年产20GWh电池等新能源制造类项目,加快形成千亿产业。在磷系材料方面,湖北锂源、川发龙蟒等一大批正极材料投产扩产,宝武碳材、惠强新能、湖北华茂等负极材料、隔膜、电解液企业加快建设,骆驼新材料、东风鸿泰等电池回收企业提前布局;在硅系材料方面,吉利硅谷、潘达尔、兴发瑞佳等光伏、有机硅、硅基新材料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建设投产;在钒系产业方面,北京睿能、大力电工等项目落地开花;在氢能产业领域,襄阳出台了《氢能产业发展规划(2023-2035年)》,2023年已签约新天绿能、中电建等一批产业项目,努力培育氢能产业生态。
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招商科联系电话:0710-3718207